


語義隱喻細分為兩種:一種是語義特征隱喻理論,另一種語義隱喻理論是米勒(Miller)的心理學隱喻理論。
根據語義特征理論,詞語意義由一系列特征確定下來,每一特征是一個原學概念。該理論的重要優點是它可以提供嚴格格式化理論。該理論還可以解釋“范疇性錯誤”(interaction theory)或語義上荒謬不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又是創造隱喻所必不可少的。
語義隱喻代表人物之一米勒指出,要理解隱喻,隱喻就得轉換成年齡特征看待復雜的像明喻一樣的形式。米勒對隱喻進行了三重分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系列轉換規則。米勒的三種隱喻分別是名詞性隱喻,謂詞性隱喻和句級隱喻。分別舉例如下:
[1]Smith is an old fox.(名詞性隱喻)
史密斯是個老狐貍。
[2] A:What kind of mood did you find the boss in?
B:The lion roared.(句級)
A:你發現老板心情怎么樣?
B:獅子怒吼了。
米勒對隱喻性質的解釋程序,十分注重建立在類比基礎之上的比較(comparison based on similarity)。盡管隱喻一般都需兩個物體或兩種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處,但這樣說并非意味兩人之間都是客觀存在或先前早已存在的,甚至也不能說者與聽者都能清晰無誤地判明兩者的相似性。
米勒的隱喻理論也有諸多不完善之處,比如,并非任何一個隱喻都能從明喻中推導(comparison based on similarity)出來,下面這個例子就較難推衍出來:
[3] The government is going the wrong way down a one-way street.
[分析]這句的隱喻意義很難挖掘,也可能會有多種歧義或解釋。因為有些隱喻僅從其本義上分析,從字面上看可能會使人產生此處隱喻用錯地方的感覺。因此,僅從語義角度分析隱喻,尚有諸多困難和局限。要想透徹認知和理解隱喻的確切含義,還要根據出現隱喻的上下文進行分析和判斷。這些問題都要通過語用學這一門學科的相關理論才能解決。
[4] The teacher tapped on his desk and shouted: "Young men, Order !"
-The whole class yelled: "bear!”
[譯文1]老師拍著桌子喊道:年輕人,請安靜!
全班同學一起嚷道:啤酒。
[譯文2]老師拍著桌子喊道:“你們這些年輕人吆喝(要喝)什么!”
全班同學一起嚷道:啤酒。
[分析]此處“bear!”若譯成“熊”,譯文隱喻意義是比原譯文清晰了許多,但其中的幽默感卻沒有了,結果可能會使老師怒不可遏,如果老師修養欠佳的話。
人們認為,隱喻是語言中的非正?,F象;作為一種純語言現象,隱喻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如果一個人想表達其所感所想,他可無需借助隱喻而采用直截了當的方式。那些設法借助隱喻用以表達思想的人,只不過是“為了制造特殊的修辭效果”(藍純,2005:111)。
對傳統隱喻觀提出批評,在西方不乏有各學科的學者。理查茲和布萊克很早就批評并擯棄了傳統隱喻的基本觀,提出了隱喻互動觀(interaction theory)。
卡西爾(Cassirer)、瑞德(Reddy)等也分別從哲學、文學批評、心理學、人類學和語言學的角度把隱喻視為一種認知現象予以研究。但是真正確定了隱喻在認知中的地位,并開創了在世界范圍內研究認知隱喻新局面的是,1980年出版的萊考夫(George Lakoff)和約翰遜(R.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interaction theory)這部影響深遠的著作。(藍純,2005:111)
煙臺翻譯公司